“我希望你被愛著,我希望你要快樂,我希望我的雙手可以為你擋著風,我知道愛會爭吵,我知道人會變老,所以那一句愛你一定要大聲地說"這是歌曲《是媽媽是女兒》中的一段詞,這首歌以母女書信對話的形式,把母親對女兒,女兒對母親那些未曾言明的愛意充分展現,引發了大眾對當下母女關系廣泛地討論。
正巧,我近來看了部電視劇《承歡記》。這部劇把母女關系,以及母女間的代際沖突更加具象化地展示在我們眼前,不禁讓我開始了對母女關系的探索以及自己和母親關系的思考。
無論何時何地,何種境遇,親情永遠無法割舍,家人永遠是心底最柔軟的牽掛。在親情關系中又以母女關系最為突出,而對于母女關系的探討,中國式的母女關系則是極具討論性的話題。中國式的母女關系大多是"青春期碰上更年期"的共生關系,既親密又沖突,既和諧又對立,《承歡記》中的母女關系正是如此。劇中的母親萬事要強,又因做女兒時期到婚后生活都不曾如意,因此她把一切都寄托在女兒的身上,給她起名叫"承歡",希望她能一輩子"承歡膝下",能嫁個有錢人,能風光無限,以此來彌補她自己人生的不足。她的生活全是圍繞著女兒在展開,她比任何人都要愛自己的女兒,但這份愛是背負著"你全身上下都是我的""媽媽都是為你好"……的沉重外衣。
波伏瓦在《女人是什么》一書中就曾說:在母親的眼中,女兒既是自己的復制,又是另外一個人;她既對女兒過度親愛,又懷有敵意;她將自己的命運又束在女兒身上。中國式的媽媽把女兒當成自己的復制,把自己的需要當成女兒的需要,甚至把自己做不到的事強加在女兒身上,以愛的名義控制女兒,壓得女兒喘不過氣。
在看《承歡記》這部劇時,我似乎看到了很多自己和媽媽的影子,我的媽媽和劇中的母親有很多相似之處,因為小時候過得太艱難,五十多年的人生都是在小小的農村度過的,吃了太多苦,所以希望孩子們能嫁得好,生活得好。她的半輩子都是圍著我們這個小家在轉,"你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啊""沒有我哪來的你"等等是我從小聽到大的。近幾年,結婚呀、生小孩呀,更是成了我們繞不過去的話題,我但凡透露出一點不想結婚的念頭,她就會以過來人身份和你說老家誰誰誰沒結婚生病了沒人照顧,誰誰誰又沒小孩老了后悔的例子試圖說服我。有時,會因為我和姑姑多打了幾通電話而"吃醋",會說,"你現在和姑姑有那么多話講,和我都沒話聊了,是不是不需要我了"。會因我工作繁忙,見面少了,開始擔心我們關系變疏離等等。面對這些沖突,我甚是無措,我覺得自己和媽媽隔閡越來越大,我們的思維總是不在一個頻道上。我越這樣想,就越恐懼和媽媽溝通,她就越患得患失,進而形成一個"我怕媽媽太嘮叨,媽媽怕我說話少"的惡性循環。
看了《承歡記》中的女兒在和媽媽反抗并冷戰后的處理方式我突然明白,母女間所謂的沖突并不是單方面的,而是彼此之間相互的不理解。劇中的女兒一直在"承歡父母"和"承歡自己"之間努力求索,并逐步在母親強勢的關愛中掙脫,在外面闖蕩一番,經歷一番后,選擇以更加成熟的自我來包容改善和母親的關系。她在自己成長時,幫助母親一起成長,劇里的母親也學會了放手,學會了尊重女兒,甚至開始研究菜譜、廣場舞等等,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這不禁讓我想起前段時間,媽媽在網上買了一箱檸檬,收到貨后產品有問題,想和商家溝通,但她又不懂操作便讓我幫忙,我就把操作流程教她,沒多久又遇到類似問題,我說那么簡單,怎么還不會,我很是不耐煩。原來是我慢慢忘了,歲月早已吹白了媽媽的頭發,她不再是領著我往前走的人了,在我慢慢進步成長時,她的年紀和閱歷限制了她跟上我的腳步,對我而言幾秒的操作,她就得花很長很長的時間學習。正因為追不上我的腳步,媽媽的不安開始增長,她怕自己沒什么能再為孩子付出的,怕不被需要。更隨著媽媽年齡的增大,她怕我們會分離,時刻被媽媽女兒這種天然的聯結體到個體分離的撕裂感籠罩著,所以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個人來接替她前半生的職責好好照顧我,因此"催婚""催生"成了她認為的"救命稻草"。我是第一次做女兒,我的媽媽也是第一次做媽媽,我開始懂得她的不易,試著理解她的想法,我需要像小時候她教我走路、教我說話時那樣有耐心地教她,要等等她,拉著她一同成長。
作家沃爾德倫在《拋棄虛擬偶像》中這樣寫道:成年女性會尋找到其自身的價值,讓自己漸漸變得重要。但在搖搖晃晃從女孩過渡到女人的過程中,她需要別人來幫她決定自己的價值-﹣這其中沒有誰的影響比得過她的母親。母與女之間是有著最深緣分的人,母親像女兒的一面鏡子,而在照鏡子的過程中會有盲點,有爭執,有不解……進而形成母女間的代際沖突。而母女多樣化的代際沖突問題,是很多人都會面臨的課題,母親的焦慮與不安,亦是子女的困惑。"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這是紀伯倫詩中的一段話,他告訴母親愛孩子,但不能把愛變成禁錮孩子的囚籠,她是你的孩子,但她更是她自己。
成年后的女兒更像是母親的領路人,因為接受了新時代的教育和不斷增長的見識決定了女兒更早的自我意識覺醒。所以,在女兒成長時,不要忘了告訴媽媽:我在還未睜眼看看世界的時候就認識您了,我們曾在一個身體里共生,即使有一天我們分離,我的身上永遠會有您的痕跡,我們是親密無間的母女,也是彼此獨立的個體。你先是自己再是媽媽,而我先是自己再是女兒,在我選擇"承歡自己"時,也請您學會"承歡自己"。
無論是過去的女兒,未來的母親,還是生活中的每個"她",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人生得意須盡歡,要心向陽光,恣意生長。(作者:曹慧琴)